剖析高性能队列Disruptor背后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2023-11-15

------ 本文是学习算法的笔记,《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极客时间的课程 ------

Disruptor 是一种内存消息队列。它经Java 中另外一个非常常用的内存消息队列 ArrayBlockQueue(ABS)的性能,要高出一个数量级,可以算得上是最快的内存消息队列了。今天来看下,Disruptor是如何做到如此高性能的?其底层依赖了哪些数据结构和算法?

基于循环队列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什么是内存消息队列?如果我说“生产者-消费者模型”,估计在部分人都知道。在这个模型中,“生产者”生产数据,并且将数据放到一个足以存储容器中。之后,“消费者”从中心存储容器中,取出数据消费。

这个模型非常简单、好理解,那你有没有思考过,这里面存储数据的中心存储容器,是用什么数据结构来实现的呢?

实际上,实现中心存储容器最常用的一种数据结构,就是队列。队列支持数据先进先出。下是这个特性,使得数据被消费的顺序性可以得到保证,也就是说,早被生产的数据就会早被消费。

队列的实现思路。一种是基于链表实现的链式队列,另一种是基于数组实现的顺序队列。不同的需求背景下,我们会选择不同的实现方式。

如果我们要实现一个无界队列,也就是说,队列的大小事先不确定,理论上可以支持无限大。这种情况下,我们适合选用链表来实现队列。因为链表支持快速地动态扩容。如果我们要实现一个德莱文队列,也就是说,队列的大小事先确定,当队列中数据满了之后,生产者就需要等待。直到消费者消费了数据,队列有空闲位置的时候,生产者才能癣数据放入。

实际上,相较于无界队列,有界队列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毕竟,我们的机器内存是有限的。而无界队列占用的内存数量是不可控的。对于实际的软件开发来说,这种不可控的因素,就会有潜在的风险。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无界队列就有能因为内存持续增长,而导致OOM( Out of Memory)错误。

还有一种循环队列,我们讲过,非循环队列在添加、删除数据的工程中,会涉及的搬移操作,导致性能变差。而循环队列可以解决这个数据搬移问题,所以,性能更加好。所以,大部分用到顺序队列的场景中,我们都选择用顺序队列中的循环队列。

实际上,循环队列这种数据结构,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存消息队列的雏形。我们借助循环队列,实现了一个最简单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型”。对应的代码如下。为了方便理解,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操作的同步,我并没有用到线程相关的操作。而是采用了“当队列满了之后,生产者就轮训等待;当队列空了之后,消费者就轮训等待”这样的措施。

	public class Queue {
		private Long[] data;
		private int size = 0, head = 0, tail = 0;

		public Queue(int size) {
			this.data = new Long[size];
			this.size = size;
		}

		public boolean add(Long element) {
			if ((tail + 1) % size == head) {
				return false;
			}
			data[tail] = element;
			tail = (tail + 1) % size;
			return true;
		}

		public Long poll() {
			if (head == tail) {
				return null;
			}
			long ret = data[head];
			head = (head + 1) % size;
			return ret;
		}
	}
	
	public class Producer{
		private Queue queue;
		public Producer(Queue queue){
			this.queue = queue;
		}
		
		public void produce(Long data)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while (!queue.add(data)) {
				Thread.sleep(100);
			}
		}
	}
	
	public class Consumer{
		private Queue queue;
		public Consumer(Queue queue){
			this.queue = queue;
		}
		
		public void consume()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while(true){
				Long data = queue.poll();
				if (data == null) {
					Thread.sleep(100);
				} else {
					// TODO: ... 消费数据的业务逻辑
				}
			}
		}

基于加锁的并发“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实际上,刚刚的“生产者-消费者”实现的代码,是不完善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我们只有一个生产者往队列中写数据,一个消费者从队列中读取数据,那上面的代码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有多个生产者在并发地往队伍中写入数据,或者多个消费者并发地从队列中消费数据,那上面的代码就不能正确工作了。

在多个生产者或者多个消费者并发操作的情况下,刚刚的代码主要会有正面两个问题:

  • 多个生产者写入的数据可能会互相覆盖;
  • 多个消费者可能会读取重复的数据;

这两个问题是类似的,这里判重讲第一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该如何解决。

两个线程同时往队列中添加数据,也就相当于两个线程同时执行类 Queue 中的 add() 函数。我们假设队列的大小 size 是10,当前 tail 指向下标7,head 指向下标 3,也就是说,队列中还有空闲空间。这个时候,线程1 调用 add() 函数,往队列中添加一个值为 12 的数据; 线程 2 调用 add() 函数,往队列中添加一个值为15的数据。在极端情况下,本来是往队列中添加两个数据(12 和 15),最终可能只有一个数据添加成功,另一个数据会被覆盖,为什么呢?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ublic boolean add(Long element) {
			if ((tail + 1) % size == head)    return false;
			data[tail] = element;
			tail = (tail + 1) % size;
			return true;
		}

从这段代码中,我们可以看出,每 3 行给 data[tail] 赋值,然后第 4 行才给 tail 的值加一。赋值和 tail 加一两个操作,并非原子操作。这就会导致这种的情况发生:当线程 1 和线程 2 现时执行 add() 函数的时候,线程 1 先执行完了第 3 行语句,将 data[7] (tail = 7)的值设置为12。在线程 1 还未执行到第 4 行语句之前,也就是未将 tail 加一之前,线程 2 执行了第 3 行语句,又将data[7] 的值设置为 15,也就是说,线程 2 插入的数据覆盖了线程 1 插入的数据。原来应该插入两个数据(12 和 15)的,现在只插入了一个数据(15)。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如何解决这种线程并发往队列中添加数据时,导致的数据覆盖、运行不正确问题呢?

最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给这段代码加锁,同一时间只允许一个线程执行 add() 函数。这相当于将这段代码的执行,由并行改成了串行。也就不存在我们刚刚说的问题了。

不过,加锁将并行改成串行,必然导致多个生产者同时生产数据的时候,执行效率下降。当然,我们可以继续优化。 我们看看 Disruptor 的处理方法。

基于无锁的并发“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尽管 Disruptor 的源码读越来很复杂,但是基本思想非常简单。实际上,它是换了一种队列和“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的实现思路。

之前的实现中,队列只支持两个操作,添加数据和读取并移除数据,分别对应代码中 add() 函数和 poll() 函数,而Disruptor 采用了另一种实现思路。

对于生产者来说,它往队列中添加数据之前,先申请可用空闲存储单元,并且是批量地申请连续 n 个(n >= 1) 存储单元。当申请到这组连续的存储单元之后,后续往队列中添加元素,就可以不用加锁了,因为这组存储单元是这个线程独享的。不过,从刚刚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申请存储单元的过程是需要加锁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处理的过程跟生产者是类似的。它先去申请一批连续可读的存储单元(这个申请过程也是需要加锁的),当申请到这批存储单元之后,后续的读取操作就可以不用加锁了。

不过,还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就是,如果生产者A 申请到了一组团结的存储单元,假设下标为 3 到 6 的存储单元,生产者 B 紧跟着申请到了下标是 7 到 9 的存储单元,那在 3 到 6 没有完全写入之前,7 到 9 的数据是无法读取的。这个也是 Disruptor 实现的一个弊端。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实际上,Disruptor 采用的是RingBuffer 和 AvailableBuffer 这两个结构,来实现我刚刚讲的功能。不过,因为我们主要聚集在数据结构和算法上,所以我对这两种结构做了简化,但是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总结引申

今天,讲了如何实现一个高性能的并发队列。这里的“并发”两个字,实际上就是多线程安全的意思。

常见的内存队列往往采用循环队列来实现。这种实现方法,对于只有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场景,已经足够了。但是,当存在多个生产者或者多个消费者的时候,单纯的循环队列的实现,就无法正常工作了。

这主要是因为,多个生产者在同时往队列中写入数据的时候,在某些情况下,会存在数据覆盖的问题。而多个消费者同时消费数据,在某些情况下,会存在消费重复数据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最简单、最暴力的解决方法,就是对写入和读取的过程加锁。这种处理方法,相当于将原来可以并行执行的操作,强制串行执行,相应地就会导致操作性能的下降。

为了在保证逻辑正确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队列在并发情况下性能,Disruptor 采用了“两阶段写入”的方法。在写入数据之前,先加锁申请批量的空闲存储单元,之后往队列中写入数据的操作就不需要加锁了,写入的性能因此就提高了。Disruptor 对消费过程的改造,跟对生产过程的改造是类似的。它先加锁申请批量的可读取的存储单元,之后从队列中读取数据的操作也就不需要加锁了,读取的性能因此也就提高了。

你可能觉得这个优化思路非常简单。实际上,不管架构设计还是产品设计,往往越简单的设计思路,越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下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这个意思。

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请联系:hwhale#tublm.com(使用前将#替换为@)

剖析高性能队列Disruptor背后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的相关文章

  • C++项目 GitHub Actions操作实例

    GitHub Actions 是帮助开发者和管理者实现工作流的一种有效方式 如更改存储库中的代码和事件等 这些事件可以是 push 事件 例如编写新的 C 代码 打开或改变拉取请求 以合并更新的 C 代码 创建新的分支 打开或修复问题 cr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