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设计原则与思想:设计原则

2023-10-27

设计原则

一.理论一:对于单一职责原则,如何判定某个类的职责是否够“单一”?

1. 如何理解单一职责原则(SRP)?
  1. 单一职责原则

一个类或者模块只负责完成一个职责(或者功能)

  1. 一个类包含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业务不相干的功能,那我们就说它职责不够单一,应该将它拆分成多个功能更加单一、粒度更细的类。

  2. 例子:

比如,一个类里既包含订单的一些操作,又包含用户的一些操作。而订单和用户是两个独立的业务领域模型,我们将两个不相干的功能放到同一个类中,那就违反了单一职责原则。为了满足单一职责原则,我们需要将这个类拆分成两个粒度更细、功能更加单一的两个类:订单类和用户类

  1. 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阶段的需求背景下,对同一个类的职责是否单一的判定,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在某种应用场景或者当下的需求背景下,一个类的设计可能已经满足单一职责原则了,但如果换个应用场景或着在未来的某个需求背景下,可能就不满足了,需要继续拆分成粒度更细的类

  2. 解决方法:实际上,在真正的软件开发中,我们也没必要过于未雨绸缪,过度设计。所以,我们可以先写一个粗粒度的类,满足业务需求。随着业务的发展,如果粗粒度的类越来越庞大,代码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这个粗粒度的类,拆分成几个更细粒度的类。这就是所谓的持续重构

  3. 下面这几条判断原则,比起很主观地去思考类是否职责单一,要更有指导意义、更具有可执行性:

  1. 类中的代码行数、函数或属性过多,会影响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我们就需要考虑对类进行拆分
  2. 类依赖的其他类过多,或者依赖类的其他类过多,不符合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思想,我们就需要考虑对类进行拆分;
  3. 私有方法过多,我们就要考虑能否将私有方法独立到新的类中,设置为 public 方法,供更多的类使用,从而提高代码的复用性;
  4. 比较难给类起一个合适名字,很难用一个业务名词概括,或者只能用一些笼统的 Manager、Context 之类的词语来命名,这就说明类的职责定义得可能不够清晰;
  5. 类中大量的方法都是集中操作类中的某几个属性,比如,在 UserInfo 例子中,如果一半的方法都是在操作 address 信息,那就可以考虑将这几个属性和对应的方法拆分出来
  1. 如果拆分得过细,实际上会适得其反,反倒会降低内聚性,也会影响代码的可维护性。

二. 如何做到“对扩展开放、修改关闭”?扩展和修改各指什么?

  1. 如何理解“对扩展开放、修改关闭”?

开闭原则: 软件实体(模块、类、方法等)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添加一个新的功能应该是,在已有代码基础上扩展代码(新增模块、类、方法等),而非修改已有代码(修改模块、类、方法等)

  1. 例子:
    (1). api接口监控功能

public class Alert {
  private AlertRule rule; //存储告警规则,可以自由设置
  //告警通知类,支持邮件、短信、微信、手机等多种通知渠道
  private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public Alert(AlertRule rule,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
    this.rule = rule;
    this.notification = notification;
  }

  public void check(String api, long requestCount, long errorCount, long durationOfSeconds) {
    long tps = requestCount / durationOfSeconds;
    if (tps > rule.getMatchedRule(api).getMaxTps()) {
      notification.notify(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URGENCY, "...");
    }
    if (errorCount > rule.getMatchedRule(api).getMaxErrorCount()) {
      notification.notify(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SEVERE, "...");
    }
  }
}

(2). 现需要添加一个功能,当每秒钟接口超时请求个数,超过某个预先设置的最大阈值时,我们也要触发告警发送通知。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改动代码呢?主要的改动有两处:第一处是修改 check() 函数的入参,添加一个新的统计数据 timeoutCount,表示超时接口请求数;第二处是在 check() 函数中添加新的告警逻辑。具体的代码改动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Alert {
  // ...省略AlertRule/Notification属性和构造函数...
  
  // 改动一:添加参数timeoutCount
  public void check(String api, long requestCount, long errorCount, long timeoutCount, long durationOfSeconds) {
    long tps = requestCount / durationOfSeconds;
    if (tps > rule.getMatchedRule(api).getMaxTps()) {
      notification.notify(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URGENCY, "...");
    }
    if (errorCount > rule.getMatchedRule(api).getMaxErrorCount()) {
      notification.notify(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SEVERE, "...");
    }
    // 改动二:添加接口超时处理逻辑
    long timeoutTps = timeoutCount / durationOfSeconds;
    if (timeoutTps > rule.getMatchedRule(api).getMaxTimeoutTps()) {
      notification.notify(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URGENCY, "...");
    }
  }
}

(3). 问题:一方面,我们对接口进行了修改,这就意味着调用这个接口的代码都要做相应的修改。另一方面,修改了 check() 函数,相应的单元测试都需要修

(4). 上面的代码改动是基于“修改”的方式来实现新功能的。如果我们遵循开闭原则,也就是“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那如何通过“扩展”的方式,来实现同样的功能呢?

  1. 第一部分是将 check() 函数的多个入参封装成 ApiStatInfo 类;
  2. 第二部分是引入 handler 的概念,将 if 判断逻辑分散在各个 handler 中

(5). 具体实现


public class Alert {
  private List<AlertHandler> alertHandlers = new ArrayList<>();
  
  public void addAlertHandler(AlertHandler alertHandler) {
    this.alertHandlers.add(alertHandler);
  }

  public void check(ApiStatInfo apiStatInfo) {
    for (AlertHandler handler : alertHandlers) {
      handler.check(apiStatInfo);
    }
  }
}

public class ApiStatInfo {//省略constructor/getter/setter方法
  private String api;
  private long requestCount;
  private long errorCount;
  private long durationOfSeconds;
}

public abstract class AlertHandler {
  protected AlertRule rule;
  protected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public AlertHandler(AlertRule rule,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
    this.rule = rule;
    this.notification = notification;
  }
  public abstract void check(ApiStatInfo apiStatInfo);
}

public class TpsAlertHandler extends AlertHandler {
  public TpsAlertHandler(AlertRule rule,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
    super(rule, notification);
  }

  @Override
  public void check(ApiStatInfo apiStatInfo) {
    long tps = apiStatInfo.getRequestCount()/ apiStatInfo.getDurationOfSeconds();
    if (tps > rule.getMatchedRule(apiStatInfo.getApi()).getMaxTps()) {
      notification.notify(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URGENCY, "...");
    }
  }
}

public class ErrorAlertHandler extends AlertHandler {
  public ErrorAlertHandler(AlertRule rule,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super(rule, notification);
  }

  @Override
  public void check(ApiStatInfo apiStatInfo) {
    if (apiStatInfo.getErrorCount() > rule.getMatchedRule(apiStatInfo.getApi()).getMaxErrorCount()) {
      notification.notify(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SEVERE, "...");
    }
  }
}

(6). 使用:


public class ApplicationContext {
  private AlertRule alertRule;
  private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private Alert alert;
  
  public void initializeBeans() {
    alertRule = new AlertRule(/*.省略参数.*/); //省略一些初始化代码
    notification = new Notification(/*.省略参数.*/); //省略一些初始化代码
    alert = new Alert();
    alert.addAlertHandler(new TpsAlertHandler(alertRule, notification));
    alert.addAlertHandler(new ErrorAlertHandler(alertRule, notification));
  }
  public Alert getAlert() { return alert; }

  // 饿汉式单例
  private static final ApplicationContext instance = new ApplicationContext();
  private ApplicationContext() {
    instance.initializeBeans();
  }
  public static ApplicationContext getInstance() {
    return instance;
  }
}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piStatInfo apiStatInfo = new ApiStatInfo();
    // ...省略设置apiStatInfo数据值的代码
    ApplicationContext.getInstance().getAlert().check(apiStatInfo);
  }
}
  1. 如何做到“对扩展开放、修改关闭”?

实际上,开闭原则讲的就是代码的扩展性问题,是判断一段代码是否易扩展的“金标准”。如果某段代码在应对未来需求变化的时候,能够做到“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那就说明这段代码的扩展性比较好。所以,问如何才能做到“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也就粗略地等同于在问,如何才能写出扩展性好的代码

在讲具体的方法论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些更加偏向顶层的指导思想。为了尽量写出扩展性好的代码,我们要时刻具备扩展意识、抽象意识、封装意识。这些“潜意识”可能比任何开发技巧都重要。

  1. 在写代码的时候后,我们要多花点时间往前多思考一下,这段代码未来可能有哪些需求变更、如何设计代码结构,事先留好扩展点,以便在未来需求变更的时候,不需要改动代码整体结构、做到最小代码改动的情况下,新的代码能够很灵活地插入到扩展点上,做到“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2. 还有,在识别出代码可变部分和不可变部分之后,我们要将可变部分封装起来,隔离变化,提供抽象化的不可变接口,给上层系统使用。当具体的实现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基于相同的抽象接口,扩展一个新的实现,替换掉老的实现即可,上游系统的代码几乎不需要修改

  3. 如何在项目中灵活应用开闭原则?

  1. 写出支持“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的代码的关键是预留扩展点
  2. 最合理的做法是,对于一些比较确定的、短期内可能就会扩展,或者需求改动对代码结构影响比较大的情况,或者实现成本不高的扩展点,在编写代码的时候之后,我们就可以事先做些扩展性设计。但对于一些不确定未来是否要支持的需求,或者实现起来比较复杂的扩展点,我们可以等到有需求驱动的时候,再通过重构代码的方式来支持扩展的需求
  3. Alert 告警的例子中,如果告警规则并不是很多、也不复杂,那 check() 函数中的 if 语句就不会很多,代码逻辑也不复杂,代码行数也不多,那最初的第一种代码实现思路简单易读,就是比较合理的选择。相反,如果告警规则很多、很复杂,check() 函数的 if 语句、代码逻辑就会很多、很复杂,相应的代码行数也会很多,可读性、可维护性就会变差,那重构之后的第二种代码实现思路就是更加合理的选择了。总之,这里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参考标准,全凭实际的应用场景来决定
  1. 如何理解“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添加一个新的功能,应该是通过在已有代码基础上扩展代码(新增模块、类、方法、属性等),而非修改已有代码(修改模块、类、方法、属性等)的方式来完成。关于定义,我们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是,开闭原则并不是说完全杜绝修改,而是以最小的修改代码的代价来完成新功能的开发。第二点是,同样的代码改动,在粗代码粒度下,可能被认定为“修改”;在细代码粒度下,可能又被认定为“扩展”

三. 里式替换(LSP)跟多态有何区别?哪些代码违背了LSP?

  1. 概念:子类对象(object of subtype/derived class)能够替换程序(program)中父类对象(object of base/parent class)出现的任何地方,并且保证原来程序的逻辑行为(behavior)不变及正确性不被破坏。
  2. 例子:

public class Transporter {
  private HttpClient httpClient;
  
  public Transporter(HttpClient httpClient) {
    this.httpClient = httpClient;
  }

  public Response sendRequest(Request request) {
    // ...use httpClient to send request
  }
}

public class SecurityTransporter extends Transporter {
  private String appId;
  private String appToken;

  public SecurityTransporter(HttpClient httpClient, String appId, String appToken) {
    super(httpClient);
    this.appId = appId;
    this.appToken = appToken;
  }

  @Override
  public Response sendRequest(Request request) {
    if (StringUtils.isNotBlank(appId) && StringUtils.isNotBlank(appToken)) {
      request.addPayload("app-id", appId);
      request.addPayload("app-token", appToken);
    }
    return super.sendRequest(request);
  }
}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void demoFunction(Transporter transporter) {    
    Reuqest request = new Request();
    //...省略设置request中数据值的代码...
    Response response = transporter.sendRequest(request);
    //...省略其他逻辑...
  }
}

// 里式替换原则
Demo demo = new Demo();
demo.demofunction(new SecurityTransporter(/*省略参数*/););
  1. 区别:

虽然从定义描述和代码实现上来看,多态和里式替换有点类似,但它们关注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多态是面向对象编程的一大特性,也是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一种语法。它是一种代码实现的思路。而里式替换是一种设计原则,是用来指导继承关系中子类该如何设计的,子类的设计要保证在替换父类的时候,不改变原有程序的逻辑以及不破坏原有程序的正确性。

  1. 子类在设计的时候,要遵守父类的行为约定(或者叫协议)。父类定义了函数的行为约定,那子类可以改变函数的内部实现逻辑,但不能改变函数原有的行为约定。

  2. 违背LSP—子类违背父类声明要实现的功能

父类中提供的 sortOrdersByAmount() 订单排序函数,是按照金额从小到大来给订单排序的,而子类重写这个 sortOrdersByAmount() 订单排序函数之后,是按照创建日期来给订单排序的。那子类的设计就违背里式替换原则。

  1. 子类违背父类对输入、输出、异常的约定
  2. 子类违背父类注释中所罗列的任何特殊说明

子类违背父类注释中所罗列的任何特殊说明父类中定义的 withdraw() 提现函数的注释是这么写的:“用户的提现金额不得超过账户余额……”,而子类重写 withdraw() 函数之后,针对 VIP 账号实现了透支提现的功能,也就是提现金额可以大于账户余额,那这个子类的设计也是不符合里式替换原则的。

四.接口隔离原则有哪三种应用?原则中的“接口”该如何理解?

  1. 接口隔离原则:客户端不应该被强迫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其中的“客户端”,可以理解为接口的调用者或者使用者
  2. 把“接口”理解为一组 API 接口集合

public interface UserService {
  boolean register(String cellphone, String password);
  boolean login(String cellphone, String password);
  UserInfo getUserInfoById(long id);
  UserInfo getUserInfoByCellphone(String cellphone);
}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
}

照接口隔离原则,调用者不应该强迫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将删除接口单独放到另外一个接口 RestrictedUserService 中,然后将 RestrictedUserService 只打包提供给后台管理系统来使用


public interface UserService {
  boolean register(String cellphone, String password);
  boolean login(String cellphone, String password);
  UserInfo getUserInfoById(long id);
  UserInfo getUserInfoByCellphone(String cellphone);
}

public interface RestrictedUserService {
  boolean deleteUserByCellphone(String cellphone);
  boolean deleteUserById(long id);
}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RestrictedUserService {
  // ...省略实现代码...
}

五. 理论五:控制反转、依赖反转、依赖注入,这三者有何区别和联系?

1. 控制反转(IOC)
  1. 控制反转:
  1. 框架提供了一个可扩展的代码骨架,用来组装对象、管理整个执行流程。程序员利用框架进行开发的时候,只需要往预留的扩展点上,添加跟自己业务相关的代码,就可以利用框架来驱动整个程序流程的执行。
  2. 这里的“控制”指的是对程序执行流程的控制,而“反转”指的是在没有使用框架之前,程序员自己控制整个程序的执行。在使用框架之后,整个程序的执行流程可以通过框架来控制。流程的控制权从程序员“反转”到了框架
2. 依赖注入
  1. 不通过 new() 的方式在类内部创建依赖类对象,而是将依赖的类对象在外部创建好之后,通过构造函数、函数参数等方式传递(或注入)给类使用。
  2. 依赖注入 && 非依赖注入区别例子

// 非依赖注入实现方式
public class Notification {
  private MessageSender messageSender;
  
  public Notification() {
    this.messageSender = new MessageSender(); //此处有点像hardcode
  }
  
  public void sendMessage(String cellphone, String message) {
    //...省略校验逻辑等...
    this.messageSender.send(cellphone, message);
  }
}

public class MessageSender {
  public void send(String cellphone, String message) {
    //....
  }
}
// 使用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 new Notification();

// 依赖注入的实现方式
public class Notification {
  private MessageSender messageSender;
  
  // 通过构造函数将messageSender传递进来
  public Notification(MessageSender messageSender) {
    this.messageSender = messageSender;
  }
  
  public void sendMessage(String cellphone, String message) {
    //...省略校验逻辑等...
    this.messageSender.send(cellphone, message);
  }
}
//使用Notification
MessageSender messageSender = new MessageSender();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 new Notification(messageSender);
3. 依赖注入框架
  1. 依赖注入: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final void main(String args[]) {
    MessageSender sender = new SmsSender(); //创建对象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 new Notification(sender);//依赖注入
    notification.sendMessage("13918942177", "短信验证码:2346");
  }
}
4. 依赖反转原则(DIP)
  1. 依赖反转原则也叫作依赖倒置原则。这条原则跟控制反转有点类似,主要用来指导框架层面的设计。高层模块不依赖低层模块,它们共同依赖同一个抽象。抽象不要依赖具体实现细节,具体实现细节依赖抽象

六. 理论六:我为何说KISS、YAGNI原则看似简单,却经常被用错?

1. 如何理解“KISS 原则”?
  1. 尽量保持简单
2. 代码行数越少就越“简单”吗?
  1. 功能描述:检查输入的字符串 ipAddress 是否是合法的 IP 地址。
  2. 例子:

// 第一种实现方式: 使用正则表达式
public boolean isValidIpAddressV1(String ipAddress) {
  if (StringUtils.isBlank(ipAddress)) return false;
  String regex = "^(1\\d{2}|2[0-4]\\d|25[0-5]|[1-9]\\d|[1-9])\\."
          + "(1\\d{2}|2[0-4]\\d|25[0-5]|[1-9]\\d|\\d)\\."
          + "(1\\d{2}|2[0-4]\\d|25[0-5]|[1-9]\\d|\\d)\\."
          + "(1\\d{2}|2[0-4]\\d|25[0-5]|[1-9]\\d|\\d)$";
  return ipAddress.matches(regex);
}

// 第二种实现方式: 使用现成的工具类
public boolean isValidIpAddressV2(String ipAddress) {
  if (StringUtils.isBlank(ipAddress)) return false;
  String[] ipUnits = StringUtils.split(ipAddress, '.');
  if (ipUnits.length != 4) {
    return false;
  }
  for (int i = 0; i < 4; ++i) {
    int ipUnitIntValue;
    try {
      ipUnitIntValue = Integer.parseInt(ipUnits[i]);
    } catch (NumberFormatException e) {
      return false;
    }
    if (ipUnitIntValue < 0 || ipUnitIntValue > 255) {
      return false;
    }
    if (i == 0 && ipUnitIntValue == 0) {
      return false;
    }
  }
  return true;
}

// 第三种实现方式: 不使用任何工具类
public boolean isValidIpAddressV3(String ipAddress) {
  char[] ipChars = ipAddress.toCharArray();
  int length = ipChars.length;
  int ipUnitIntValue = -1;
  boolean isFirstUnit = true;
  int unitsCount = 0;
  for (int i = 0; i < length; ++i) {
    char c = ipChars[i];
    if (c == '.') {
      if (ipUnitIntValue < 0 || ipUnitIntValue > 255) return false;
      if (isFirstUnit && ipUnitIntValue == 0) return false;
      if (isFirstUnit) isFirstUnit = false;
      ipUnitIntValue = -1;
      unitsCount++;
      continue;
    }
    if (c < '0' || c > '9') {
      return false;
    }
    if (ipUnitIntValue == -1) ipUnitIntValue = 0;
    ipUnitIntValue = ipUnitIntValue * 10 + (c - '0');
  }
  if (ipUnitIntValue < 0 || ipUnitIntValue > 255) return false;
  if (unitsCount != 3)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
  1. 尽管第三种实现方式性能更高些,但我还是更倾向于选择第二种实现方法。那是因为第三种实现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过度优化。除非 isValidIpAddress() 函数是影响系统性能的瓶颈代码,否则,这样优化的投入产出比并不高,增加了代码实现的难度、牺牲了代码的可读性,性能上的提升却并不明显。
3. 代码逻辑复杂就违背 KISS 原则吗?
4. 如何写出满足 KISS 原则的代码?
  1. 不要使用同事可能不懂的技术来实现代码。比如前面例子中的正则表达式,还有一些编程语言中过于高级的语法等。
  2. 不要重复造轮子,要善于使用已经有的工具类库。经验证明,自己去实现这些类库,出 bug 的概率会更高,维护的成本也比较高。
  3. 不要过度优化。不要过度使用一些奇技淫巧(比如,位运算代替算术运算、复杂的条件语句代替 if-else、使用一些过于底层的函数等)来优化代码,牺牲代码的可读性。

七. 理论七:重复的代码就一定违背DRY吗?如何提高代码的复用性?

1. DRY 原则
  1. 三种典型的代码重复情况,它们分别是:实现逻辑重复、功能语义重复和代码执行重复。这三种代码重复,有的看似违反 DRY,实际上并不违反;有的看似不违反,实际上却违反了
2. 实现逻辑重复
  1. 例如:校验用户姓名合法性方法isValidUsername(),校验密码合法性方法isValidPassword(),部分代码重复,合并isValidUserNameOrPassword()。
  2. 合并之后的 isValidUserNameOrPassword() 函数,负责两件事情:验证用户名和验证密码,违反了“单一职责原则”和“接口隔离原则”。实际上,即便将两个函数合并成 isValidUserNameOrPassword(),代码仍然存在问题
  3. 尽管代码的实现逻辑是相同的,但语义不同,我们判定它并不违反 DRY 原则。对于包含重复代码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抽象成更细粒度函数的方式来解决。比如将校验只包含 az、09、dot 的逻辑封装成 boolean onlyContains(String str, String charlist); 函数。
3. 功能语义重复
  1. 例如:在同一个项目中会有两个功能相同的函数,那是因为这两个函数是由两个不同的同事开发的,其中一个同事在不知道已经有了 isValidIp() 的情况下,自己又定义并实现了同样用来校验 IP 地址是否合法的 checkIfIpValid() 函数。
4. 代码执行重复
  1. 例如:UserService 中 login() 函数用来校验用户登录是否成功。如果失败,就返回异常;如果成功,就返回用户信息
  2. 代码: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 {
  private UserRepo userRepo;//通过依赖注入或者IOC框架注入

  public User login(String email, String password) {
    boolean existed = userRepo.checkIfUserExisted(email, password);
    if (!existed) {
      // ... throw AuthenticationFailureException...
    }
    User user = userRepo.getUserByEmail(email);
    return user;
  }
}

public class UserRepo {
  public boolean checkIfUserExisted(String email, String password) {
    if (!EmailValidation.validate(email)) {
      // ... throw InvalidEmailException...
    }

    if (!PasswordValidation.validate(password)) {
      // ... throw InvalidPasswordException...
    }

    //...query db to check if email&password exists...
  }

  public User getUserByEmail(String email) {
    if (!EmailValidation.validate(email)) {
      // ... throw InvalidEmailException...
    }
    //...query db to get user by email...
  }
}

3.分析:就是在 login() 函数中,email 的校验逻辑被执行了两次。一次是在调用 checkIfUserExisted() 函数的时候,另一次是调用 getUserByEmail() 函数的时候。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比较简单,我们只需要将校验逻辑从 UserRepo 中移除,统一放到 UserService 中就可以了。

5. 代码复用性
  1. 代码复用 && 代码复用性 && DRY原则
  2. 代码复用表示一种行为:我们在开发新功能的时候,尽量复用已经存在的代码。代码的可复用性表示一段代码可被复用的特性或能力:我们在编写代码的时候,让代码尽量可复用。DRY 原则是一条原则:不要写重复的代码。
6. 怎么提高代码复用性
  1. 减少代码耦合

对于高度耦合的代码,当我们希望复用其中的一个功能,想把这个功能的代码抽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模块、类或者函数的时候,往往会发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移动一点代码,就要牵连到很多其他相关的代码。所以,高度耦合的代码会影响到代码的复用性,我们要尽量减少代码耦合

  1. 满足单一职责原则

如果职责不够单一,模块、类设计得大而全,那依赖它的代码或者它依赖的代码就会比较多,进而增加了代码的耦合。根据上一点,也就会影响到代码的复用性。相反,越细粒度的代码,代码的通用性会越好,越容易被复用。

  1. 模块化

这里的“模块”,不单单指一组类构成的模块,还可以理解为单个类、函数。我们要善于将功能独立的代码,封装成模块。独立的模块就像一块一块的积木,更加容易复用,可以直接拿来搭建更加复杂的系统

  1. 业务与非业务逻辑分离
  2. 通用代码下沉

从分层的角度来看,越底层的代码越通用、会被越多的模块调用,越应该设计得足够可复用。一般情况下,在代码分层之后,为了避免交叉调用导致调用关系混乱,我们只允许上层代码调用下层代码及同层代码之间的调用,杜绝下层代码调用上层代码。所以,通用的代码我们尽量下沉到更下层

  1. 继承、多态、抽象、封装
  2. 应用模板等设计模式

八.理论八:如何用迪米特法则(LOD)实现“高内聚、松耦合”?

1. 何为“高内聚、松耦合”?
  1. 高内聚、松耦合

在这个设计思想中,“高内聚”用来指导类本身的设计,“松耦合”用来指导类与类之间依赖关系的设计。不过,这两者并非完全独立不相干。高内聚有助于松耦合,松耦合又需要高内聚的支持

  1. 高内聚

所谓高内聚,就是指相近的功能应该放到同一个类中,不相近的功能不要放到同一个类中。相近的功能往往会被同时修改,放到同一个类中,修改会比较集中,代码容易维护

  1. 松耦合

所谓松耦合是说,在代码中,类与类之间的依赖关系简单清晰。即使两个类有依赖关系,一个类的代码改动不会或者很少导致依赖类的代码改动。实际上,我们前面讲的依赖注入、接口隔离、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以及今天讲的迪米特法则,都是为了实现代码的松耦合

2. “迪米特法则”理论描述
  1. 迪米特法则理论翻译:

不该有直接依赖关系的类之间,不要有依赖;有依赖关系的类之间,尽量只依赖必要的接口(也就是定义中的“有限知识”)。

3.“迪米特法则”理论之前半部分—{不该有直接依赖关系的类之间,不要有依赖}
  1. 例如:NetworkTransporter 类负责底层网络通信,根据请求获取数据;HtmlDownloader 类用来通过 URL 获取网页;Document 表示网页文档,后续的网页内容抽取、分词、索引都是以此为处理对象。
  2. 例子代码:
// ===> 负责底层网络通信,根据请求获取数据
public class NetworkTransporter {
    // 省略属性和其他方法...
    public Byte[] send(HtmlRequest htmlRequest) {
      //...
    }
}

// ===> 通过 URL 获取网页
public class HtmlDownloader {
  private NetworkTransporter transporter;//通过构造函数或IOC注入
  
  public Html downloadHtml(String url) {
    Byte[] rawHtml = transporter.send(new HtmlRequest(url));
    return new Html(rawHtml);
  }
}

// ===> 网页文档,后续的网页内容抽取、分词、索引都是以此为处理对象
public class Document {
  private Html html;
  private String url;
  
  public Document(String url) {
    this.url = url;
    HtmlDownloader downloader = new HtmlDownloader();
    this.html = downloader.downloadHtml(url);
  }
  //...
}
  1. NetworkTransporter 类分析:

作为一个底层网络通信类,我们希望它的功能尽可能通用,而不只是服务于下载 HTML,所以,我们不应该直接依赖太具体的发送对象 HtmlRequest。从这一点上讲,NetworkTransporter 类的设计违背迪米特法则,依赖了不该有直接依赖关系的 HtmlRequest 类。
我们应该把 address 和 content 交给 NetworkTransporter,而非是直接把 HtmlRequest 交给NetworkTransporter。

  1. NetworkTransporter 类重构代码

public class NetworkTransporter {
    // 省略属性和其他方法...
    public Byte[] send(String address, Byte[] data) {
      //...
    }
}
  1. HtmlDownloader 类分析:

这个类的设计没有问题。不过,我们修改了 NetworkTransporter 的 send() 函数的定义,而这个类用到了 send() 函数,所以我们需要对它做相应的修改,修改后的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HtmlDownloader {
  private NetworkTransporter transporter;//通过构造函数或IOC注入
  
  // HtmlDownloader这里也要有相应的修改
  public Html downloadHtml(String url) {
    HtmlRequest htmlRequest = new HtmlRequest(url);
    Byte[] rawHtml = transporter.send(
      htmlRequest.getAddress(), htmlRequest.getContent().getBytes());
    return new Html(rawHtml);
  }
}
  1. Document 类分析

(1). 构造函数中的 downloader.downloadHtml() 逻辑复杂,耗时长,不应该放到构造函数中,会影响代码的可测试性。
(2). HtmlDownloader 对象在构造函数中通过 new 来创建,违反了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的设计思想,也会影响到代码的可测试性
(3). 从业务含义上来讲,Document 网页文档没必要依赖 HtmlDownloader 类,违背了迪米特法则

  1. Document类重构

public class Document {
  private Html html;
  private String url;
  
  public Document(String url, Html html) {
    this.html = html;
    this.url = url;
  }
  //...
}

// 通过一个工厂方法来创建Document
public class DocumentFactory {
  private HtmlDownloader downloader;
  
  public DocumentFactory(HtmlDownloader downloader) {
    this.downloader = downloader;
  }
  
  public Document createDocument(String url) {
    Html html = downloader.downloadHtml(url);
    return new Document(url, html);
  }
}
4.“迪米特法则”理论之后半部分—{有依赖关系的类之间,尽量只依赖必要的接口}
  1. 例子:Serialization 类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public class Serialization {
  public String serialize(Object object) {
    String serializedResult = ...;
    //...
    return serializedResult;
  }
  
  public Object deserialize(String str) {
    Object deserializedResult = ...;
    //...
    return deserializedResult;
  }
} 
  1. 分析

单看这个类的设计,没有一点问题。不过,如果我们把它放到一定的应用场景里,那就还有继续优化的空间。假设在我们的项目中,有些类只用到了序列化操作,而另一些类只用到反序列化操作。那基于迪米特法则后半部分“有依赖关系的类之间,尽量只依赖必要的接口”,只用到序列化操作的那部分类不应该依赖反序列化接口。同理,只用到反序列化操作的那部分类不应该依赖序列化接口

  1. 拆分类:一个只负责序列化(Serializer 类),一个只负责反序列化(Deserializer 类)

public class Serializer {
  public String serialize(Object object) {
    String serializedResult = ...;
    ...
    return serializedResult;
  }
}

public class Deserializer {
  public Object deserialize(String str) {
    Object deserializedResult = ...;
    ...
    return deserializedResult;
  }
}
  1. 拆分后分析

尽管拆分之后的代码更能满足迪米特法则,但却违背了高内聚的设计思想。高内聚要求相近的功能要放到同一个类中,这样可以方便功能修改的时候,修改的地方不至于过于分散。对于刚刚这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修改了序列化的实现方式,比如从 JSON 换成了 XML,那反序列化的实现逻辑也需要一并修改。在未拆分的情况下,我们只需要修改一个类即可。在拆分之后,我们需要修改两个类。显然,这种设计思路的代码改动范围变大了。

  1. 改进

如果我们既不想违背高内聚的设计思想,也不想违背迪米特法则,那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实际上,通过引入两个接口就能轻松解决这个问题

  1. 改进实现

public interface Serializable {
  String serialize(Object object);
}

public interface Deserializable {
  Object deserialize(String text);
}

public class Serialization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Deserializabl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serialize(Object object) {
    String serializedResult = ...;
    ...
    return serializedResult;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deserialize(String str) {
    Object deserializedResult = ...;
    ...
    return deserializedResult;
  }
}

public class DemoClass_1 {
  private Serializable serializer;
  
  public Demo(Serializable serializer) {
    this.serializer = serializer;
  }
  //...
}

public class DemoClass_2 {
  private Deserializable deserializer;
  
  public Demo(Deserializable deserializer) {
    this.deserializer = deserializer;
  }
  //...
}
  1. 总结

实际上,上面的的代码实现思路,也体现了“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的设计原则,结合迪米特法则,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新的设计原则,那就是“基于最小接口而非最大实现编程”

5. 辩证思考与灵活应用
  1. 整个类只包含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两个操作,只用到序列化操作的使用者,即便能够感知到仅有的一个反序列化函数,问题也不大。那为了满足迪米特法则,我们将一个非常简单的类,拆分出两个接口,是否有点过度设计的意思呢?

  2. 设计原则本身没有对错,只有能否用对之说。不要为了应用设计原则而应用设计原则,我们在应用设计原则的时候,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对于刚刚这个 Serialization 类来说,只包含两个操作,确实没有太大必要拆分成两个接口。但是,如果我们对 Serialization 类添加更多的功能,实现更多更好用的序列化、反序列化函数,我们来重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修改之后的具体的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Serializer { // 参看JSON的接口定义
  public String serialize(Object object) { //... }
  public String serializeMap(Map map) { //... }
  public String serializeList(List list) { //... }
  
  public Object deserialize(String objectString) { //... }
  public Map deserializeMap(String mapString) { //... }
  public List deserializeList(String listString) { //... }
}
  1. 改进分析

在这种场景下,第二种设计思路要更好些。因为基于之前的应用场景来说,大部分代码只需要用到序列化的功能。对于这部分使用者,没必要了解反序列化的“知识”,而修改之后的 Serialization 类,反序列化的“知识”,从一个函数变成了三个。一旦任一反序列化操作有代码改动,我们都需要检查、测试所有依赖 Serialization 类的代码是否还能正常工作。为了减少耦合和测试工作量,我们应该按照迪米特法则,将反序列化和序列化的功能隔离开来。

6. 总结
  1. 单一职责原则

适用对象:模块,类,接口
侧重点:高内聚,低耦合
思考角度:自身

  1. 接口隔离原则

适用对象:接口,函数
侧重点:低耦合
思考角度:调用者

  1. 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

适用对象:接口,抽象类
侧重点:低耦合
思考角度:调用者

  1. 迪米特法则

适用对象:模块,类
侧重点:低耦合
思考角度:类关系

九. 实战一(上):针对业务系统的开发,如何做需求分析和设计

1. 需求分析
  1. 积分系统概述

积分系统无外乎就两个大的功能点,一个是赚取积分,另一个是消费积分。赚取积分功能包括积分赚取渠道,比如下订单、每日签到、评论等;还包括积分兑换规则,比如订单金额与积分的兑换比例,每日签到赠送多少积分等。消费积分功能包括积分消费渠道,比如抵扣订单金额、兑换优惠券、积分换购、参与活动扣积分等;还包括积分兑换规则,比如多少积分可以换算成抵扣订单的多少金额,一张优惠券需要多少积分来兑换等等

  1. 积分赚取和兑换规则

积分的赚取渠道包括:下订单、每日签到、评论等。积分兑换规则可以是比较通用的。比如,签到送 10 积分。再比如,按照订单总金额的 10% 兑换成积分,也就是 100 块钱的订单可以积累 10 积分。除此之外,积分兑换规则也可以是比较细化的。比如,不同的店铺、不同的商品,可以设置不同的积分兑换比例

  1. 积分消费和兑换规则

积分的消费渠道包括:抵扣订单金额、兑换优惠券、积分换购、参与活动扣积分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消费渠道,设置不同的积分兑换规则。比如,积分换算成消费抵扣金额的比例是 10%,也就是 10 积分可以抵扣 1 块钱;100 积分可以兑换 15 块钱的优惠券等。

  1. 积分及其明细查询

查询用户的总积分,以及赚取积分和消费积分的历史记录。

2. 系统设计
  1. 合理地将功能划分到不同模块---------原则:高内聚、低耦合

(1). 划分方式一

积分赚取渠道及兑换规则、消费渠道及兑换规则的管理和维护(增删改查),不划分到积分系统中,而是放到更上层的----营销系统----中。这样积分系统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只需要负责增加积分、减少积分、查询积分、查询积分明细等这几个工作

(2). 划分方式二

积分赚取渠道及兑换规则、消费渠道及兑换规则的管理和维护,分散在各个相关业务系统中,比如订单系统、评论系统、签到系统、换购商城、优惠券系统等。还是刚刚那个下订单赚取积分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下订单成功之后,订单系统根据商品对应的积分兑换比例,计算所能兑换的积分数量,然后直接调用积分系统给用户增加积分。

(3). 划分方式三

所有的功能都划分到积分系统中,包括积分赚取渠道及兑换规则、消费渠道及兑换规则的管理和维护。还是同样的例子,用户下订单成功之后,订单系统直接告知积分系统订单交易成功,积分系统根据订单信息查询积分兑换规则,给用户增加积分

  1. 比较

(1). 我们可以反过来通过看它是否符合高内聚、低耦合特性来判断。如果一个功能的修改或添加,经常要跨团队、跨项目、跨系统才能完成,那说明模块划分的不够合理,职责不够清晰,耦合过于严重。

(2). 为了避免业务知识的耦合,让下层系统更加通用,一般来讲,我们不希望下层系统(也就是被调用的系统)包含太多上层系统(也就是调用系统)的业务信息,但是,可以接受上层系统包含下层系统的业务信息。比如,订单系统、优惠券系统、换购商城等作为调用积分系统的上层系统,可以包含一些积分相关的业务信息。但是,反过来,积分系统中最好不要包含太多跟订单、优惠券、换购等相关的信息。

不管选择这两种中的哪一种,积分系统所负责的工作是一样的,只包含积分的增、减、查询,以及积分明细的记录和查询。

  1. 设计模块与模块之间的交互关系

(1). 常见系统之间的交互方式:一种是同步接口调用,另一种是利用消息中间件异步调用。第一种方式简单直接,第二种方式的解耦效果更好

  1. 设计模块的接口、数据库、业务模型

十. 实战一(下):如何实现一个遵从设计原则的积分兑换系统?

1. 业务开发包括哪些工作?
  1. 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无外乎有这样三方面的工作要做:接口设计、数据库设计和业务模型设计(也就是业务逻辑)

  1. 重要性

数据库和接口的设计非常重要,一旦设计好并投入使用之后,这两部分都不能轻易改动。改动数据库表结构,需要涉及数据的迁移和适配;改动接口,需要推动接口的使用者作相应的代码修改。这两种情况,即便是微小的改动,执行起来都会非常麻烦。因此,我们在设计接口和数据库的时候,一定要多花点心思和时间,切不可过于随意。相反,业务逻辑代码侧重内部实现,不涉及被外部依赖的接口,也不包含持久化的数据,所以对改动的容忍性更大。

2. 数据库设计
  1. 积分明细表
3. 接口设计
  1. 设计积分系统的接口

接口设计要符合单一职责原则,粒度越小通用性就越好。但是,接口粒度太小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一个功能的实现要调用多个小接口,一方面如果接口调用走网络(特别是公网),多次远程接口调用会影响性能;另一方面,本该在一个接口中完成的原子操作,现在分拆成多个小接口来完成,就可能会涉及分布式事务的数据一致性问题(一个接口执行成功了,但另一个接口执行失败了)。所以,为了兼顾易用性和性能,我们可以借鉴 facade(外观)设计模式,在职责单一的细粒度接口之上,再封装一层粗粒度的接口给外部使用

  1. 接口例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业务模型设计
  1. DDD && OOP

前面我们还提到两种开发模式,基于贫血模型的传统开发模式和基于充血模型的 DDD 开发模式。前者是一种面向过程的编程风格,后者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风格。不管是 DDD 还是 OOP,高级开发模式的存在一般都是为了应对复杂系统,应对系统的复杂性。对于我们要开发的积分系统来说,因为业务相对比较简单,所以,选择简单的基于贫血模型的传统开发模式就足够了

5. 为什么要分 MVC 三层开发
  1. 分层能起到代码复用的作用
  2. 分层能起到隔离变化的作用
  3. 分层能起到隔离关注点的作用

三层之间的关注点不同,分层之后,职责分明,更加符合单一职责原则,代码的内聚性更好。

  1. 分层能提高代码的可测试性
  2. 分层能应对系统的复杂性
6. BO、VO、Entity 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1. 含义

针对 Controller、Service、Repository 三层,每层都会定义相应的数据对象,它们分别是 VO(View Object)、BO(Business Object)、Entity,例如 UserVo、UserBo、UserEntity。在实际的开发中,VO、BO、Entity 可能存在大量的重复字段,甚至三者包含的字段完全一样。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重复定义三个几乎一样的类,显然是一种重复劳动

  1. 相对于每层定义各自的数据对象来说,是不是定义一个公共的数据对象更好些呢?

(1). 推荐每层都定义各自的数据对象这种设计思路

(2).原因一.

VO、BO、Entity 并非完全一样。比如,我们可以在 UserEntity、UserBo 中定义 Password 字段,但显然不能在 UserVo 中定义 Password 字段,否则就会将用户的密码暴露出去

(3).原因二.

VO、BO、Entity 三个类虽然代码重复,但功能语义不重复,从职责上讲是不一样的。所以,也并不能算违背 DRY 原则。在前面讲到 DRY 原则的时候,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合并为同一个类,那也会存在后期因为需求的变化而需要再拆分的问题。

(4).原因三

为了尽量减少每层之间的耦合,把职责边界划分明确,每层都会维护自己的数据对象,层与层之间通过接口交互。数据从下一层传递到上一层的时候,将下一层的数据对象转化成上一层的数据对象,再继续处理。虽然这样的设计稍微有些繁琐,每层都需要定义各自的数据对象,需要做数据对象之间的转化,但是分层清晰。对于非常大的项目来说,结构清晰是第一位的

  1. 既然 VO、BO、Entity 不能合并,那如何解决代码重复的问题呢?

(1).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VO、BO、Entity 的设计思路并不违反 DRY 原则,为了分层清晰、减少耦合,多维护几个类的成本也并不是不能接受的

(2).使用继承,将公共的字段定义到父类中

(3).多用组合,少用继承”设计思想,使用组合抽取公共的类

  1. 代码重复问题解决了,那不同分层之间的数据对象该如何互相转化呢?

(1). 现象

Service 层从 Repository 层获取的 Entity 之后,将其转化成 BO,再继续业务逻辑的处理。所以,整个开发的过程会涉及“Entity 到 BO”和“BO 到 VO”这两种转化。

(2). 解决方法

最简单的转化方式是手动复制。自己写代码在两个对象之间,一个字段一个字段的赋值。但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级劳动。Java 中提供了多种数据对象转化工具,比如 BeanUtils、Dozer 等,可以大大简化繁琐的对象转化工作。

十一. 实战二(上):针对非业务的通用框架开发,如何做需求分析和设计?

1. 项目背景

我们希望设计开发一个小的框架,能够获取接口调用的各种统计信息,比如,响应时间的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平均值(avg)、百分位值(percentile)、接口调用次数(count)、频率(tps) 等,并且支持将统计结果以各种显示格式(比如:JSON 格式、网页格式、自定义显示格式等)输出到各种终端(Console 命令行、HTTP 网页、Email、日志文件、自定义输出终端等),以方便查看。

2. 需求分析
  1. 功能性需求分析

(1). 接口统计信息:包括接口响应时间的统计信息,以及接口调用次数的统计信息等。

(2). 统计信息的类型:max、min、avg、percentile、count、tps 等

(3). 统计信息显示格式:Json、Html、自定义显示格式。

(4). 统计信息显示终端:Console、Email、HTTP 网页、日志、自定义显示终端

(5). 统计触发方式:包括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表示以一定的频率定时统计数据,并主动推送到显示终端,比如邮件推送。被动表示用户触发统计,比如用户在网页中选择要统计的时间区间,触发统计,并将结果显示给用户

(6). 统计时间区间:框架需要支持自定义统计时间区间,比如统计最近 10 分钟的某接口的 tps、访问次数,或者统计 12 月 11 日 00 点到 12 月 12 日 00 点之间某接口响应时间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

(7). 统计时间间隔:对于主动触发统计,我们还要支持指定统计时间间隔,也就是多久触发一次统计显示。比如,每间隔 10s 统计一次接口信息并显示到命令行中,每间隔 24 小时发送一封统计信息邮件

3. 框架设计
  1. 针对需求做框架设计

对于稍微复杂系统的开发,很多人觉得不知从何开始。我个人喜欢借鉴 TDD(测试驱动开发)和 Prototype(最小原型)的思想,先聚焦于一个简单的应用场景,基于此设计实现一个简单的原型

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请联系:hwhale#tublm.com(使用前将#替换为@)

004.设计原则与思想:设计原则 的相关文章

  • 如何为最终用户方便地启动Java GUI程序

    用户想要从以下位置启动 Java GUI 应用程序Windows 以及一些额外的 JVM 参数 例如 javaw Djava util logging config file logging properties jar MyGUI jar
  • Java new Date() 打印

    刚刚学习 Java 我知道这可能听起来很愚蠢 但我不得不问 System out print new Date 我知道参数中的任何内容都会转换为字符串 最终值是 new Date 返回对 Date 对象的引用 那么它是如何打印这个的呢 Mo
  • Java Swing:从 JOptionPane 获取文本值

    我想创建一个用于 POS 系统的新窗口 用户输入的是客户拥有的金额 并且窗口必须显示兑换金额 我是新来的JOptionPane功能 我一直在使用JAVAFX并且它是不同的 这是我的代码 public static void main Str
  • 为什么 i++ 不是原子的?

    Why is i Java 中不是原子的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 Java 我尝试计算线程中循环的执行频率 所以我用了一个 private static int total 0 在主课中 我有两个线程 主题 1 打印System out prin
  • 在 HTTPResponse Android 中跟踪重定向

    我需要遵循 HTTPost 给我的重定向 当我发出 HTTP post 并尝试读取响应时 我得到重定向页面 html 我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代码 public void parseDoc final HttpParams params n
  • Android:捕获的图像未显示在图库中(媒体扫描仪意图不起作用)

    我遇到以下问题 我正在开发一个应用程序 用户可以在其中拍照 附加到帖子中 并将图片保存到外部存储中 我希望这张照片也显示在图片库中 并且我正在使用媒体扫描仪意图 但它似乎不起作用 我在编写代码时遵循官方的Android开发人员指南 所以我不
  • 多个 Maven 配置文件激活多个 Spring 配置文件

    我想在 Maven 中构建一个环境 在其中我想根据哪些 Maven 配置文件处于活动状态来累积激活多个 spring 配置文件 目前我的 pom xml 的相关部分如下所示
  • 加速代码 - 3D 数组

    我正在尝试提高我编写的一些代码的速度 我想知道从 3d 整数数组访问数据的效率如何 我有一个数组 int cube new int 10 10 10 我用价值观填充其中 然后我访问这些值数千次 我想知道 由于理论上所有 3d 数组都存储在内
  • 控制Android的前置LED灯

    我试图在用户按下某个按钮时在前面的 LED 上实现 1 秒红色闪烁 但我很难找到有关如何访问和使用前置 LED 的文档 教程甚至代码示例 我的意思是位于 自拍 相机和触摸屏附近的 LED 我已经看到了使用手电筒和相机类 已弃用 的示例 但我
  • 磁模拟

    假设我在 n m 像素的 2D 表面上有 p 个节点 我希望这些节点相互吸引 使得它们相距越远吸引力就越强 但是 如果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 比如 d A B 小于某个阈值 比如 k 那么它们就会开始排斥 谁能让我开始编写一些关于如何随时间更新
  • Mockito when().thenReturn 不必要地调用该方法

    我正在研究继承的代码 我编写了一个应该捕获 NullPointerException 的测试 因为它试图从 null 对象调用方法 Test expected NullPointerException class public void c
  • JRE 系统库 [WebSphere v6.1 JRE](未绑定)

    将项目导入 Eclipse 后 我的构建路径中出现以下错误 JRE System Library WebSphere v6 1 JRE unbound 谁知道怎么修它 右键单击项目 特性 gt Java 构建路径 gt 图书馆 gt JRE
  • 总是使用 Final?

    我读过 将某些东西做成最终的 然后在循环中使用它会带来更好的性能 但这对一切都有好处吗 我有很多地方没有循环 但我将 Final 添加到局部变量中 它会使速度变慢还是仍然很好 还有一些地方我有一个全局变量final 例如android Pa
  • 在 Mac 上正确运行基于 SWT 的跨平台 jar

    我一直致力于一个基于 SWT 的项目 该项目旨在部署为 Java Web Start 从而可以在多个平台上使用 到目前为止 我已经成功解决了由于 SWT 依赖的系统特定库而出现的导出问题 请参阅相关thread https stackove
  • 无法捆绑适用于 Mac 的 Java 应用程序 1.8

    我正在尝试将我的 Java 应用程序导出到 Mac 该应用程序基于编译器合规级别 1 7 我尝试了不同的方法来捆绑应用程序 1 日食 我可以用来在 Eclipse 上导出的最新 JVM 版本是 1 6 2 马文 看来Maven上也存在同样的
  • 如何从泛型类调用静态方法?

    我有一个包含静态创建方法的类 public class TestClass public static
  • Firebase 添加新节点

    如何将这些节点放入用户节点中 并创建另一个节点来存储帖子 我的数据库参考 databaseReference child user getUid setValue userInformations 您需要使用以下代码 databaseRef
  • 有没有办法为Java的字符集名称添加别名

    我收到一个异常 埋藏在第 3 方库中 消息如下 java io UnsupportedEncodingException BIG 5 我认为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 Java 没有定义这个名称java nio charset Charset Ch
  • java.lang.IllegalStateException:驱动程序可执行文件的路径必须由 webdriver.chrome.driver 系统属性设置 - Similiar 不回答

    尝试学习 Selenium 我打开了类似的问题 但似乎没有任何帮助 我的代码 package seleniumPractice import org openqa selenium WebDriver import org openqa s
  • 使用 xpath 和 vtd-xml 以字符串形式获取元素的子节点和文本

    这是我的 XML 的一部分

随机推荐

  • PWM 互补两个引脚输出相同的PWM波形 CH1 和CH1N

    将互补CH1N 输出pwm与CH1输出相同的波形 TIM OCInitStructure TIM OCPolarity TIM OCPolarity Low 输出极性 TIM输出比较极性高 TIM OCInitStructure TIM O
  • 编程机器人考级证书有用吗_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的证书有用吗?

    好多家长咨询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的证书有用吗 含金量高吗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 大赛组织者是谁 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是由中国电子学会发起的面向青少年机器人技术能力水平的社会化评价项目 而中国电子学会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事
  • 大神之路-起始篇

    欢迎关注 WeiyiGeek 公众号 点击 下方卡片 即可关注我哟 设为 星标 每天带你 基础入门 到 进阶实践 再到 放弃学习 涉及 网络安全运维 应用开发 物联网IOT 学习路径 个人感悟 等知识 偷偷的告诉你哟 极客全栈修炼 微信小程
  • 为什么家里pm25比外面高_为什么男人总是对“外面的女人”格外心动?

    陈粒在 易燃易爆炸 的歌词中有唱到 想我冷艳 还想我轻佻又下贱 要我阳光 还要我风情不摇晃 爱我纯粹 还爱我赤裸不糜颓 图我情真 还图我眼波销魂 把一个男人 贪欲 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想鱼和熊掌兼得 既想抱着白玫瑰 又想拎着红玫瑰 这个时
  • 因果图用例设计方法概念详解

    为什么么需要因果图 在黑盒测试中 等价类划分或边界值分析法只考虑了不同的输入和不同的输出之间的关系 但是如果是各个输入条件之间有很复杂的组合 这二种设计方法都很难用一个系统的方法进行描述 设计测试用例只能依靠测试人员主观的猜测或者分析 具有
  • 五大排序算法(C语言)

    一 插入排序 每次将一个待排序的记录按其关键字大小插入到前面已排序好的子序列中 直到全部记录插入完成 4 7 2 6 9 13 1 5 4 7 2 6 9 13 1 5 2 4 7 6 9 13 1 5 2 4 6 7 9
  • Timer.schedule方法的使用

    java util Timer定时器的常用方法如下 schedule TimerTask task long delay 延迟delay毫秒后 执行一次task schedule TimerTask task long delay long
  • Oracle insert 插入数据的几种方式

    1 insert 的单表插入 INSERT INTO
  • Leetcode 本地调试环境(C++)

    文章目录 二叉树调试 刷题时 经常需要本地调试 特此整理一下如何依照 LeetCode 的样式 输入测试用例以及打印结果 增强结果的可视性 二叉树调试 利用数组生成二叉树 这里以LeetCode第102题层序遍历为例 工具函数 TreeNo
  • SmartFusion从FPGA到ARM(十一)——CorePWM的使用

    文章目录 前言 IP核添加与配置 库函数简介 posedge和nededge 对齐方式 示例1 基本PWM生成 示例2 带相位差的PWM生成 PWM应用示例 系列教程 SmartFusion从FPGA到ARM系列教程 前言 CorePWM是
  • 贪心算法例题:2850商人小鑫

    Problem Description 小鑫是个商人 当然商人最希望的就是多赚钱 小鑫也一样 这天 他来到了一个遥远的国度 那里有着n件商品 对于第i件商品需要付出ci的价钱才能得到 当然 对于第i件商品 小鑫在自己心中有一个估价pi 代表
  • 无法解析的外部符号__imp__AlphaBlend@44

    使用Win32 API函数AlphaBlend编译时出现一个错误 无法解析的外部符号 imp AlphaBlend 44 解决办法是在使用得地方包含Msimg32 lib 具体是在文件头部添加代码 pragma comment lib Ms
  • 利用PyQt5制作本地音乐播放器

    介绍 本文是对之前的音乐播放器的一些改进和功能实现 只写了有变化的部分 具体部分请看上一篇博客 利用PyQt5和QSS制作本地音乐播放器 初稿 https blog csdn net weixin 44343083 article deta
  • PHP版今日头条算法面试题(持续更新)

    1 现在有一个字符串 你要对这个字符串进行 n 次操作 每次操作给出两个数字 p l 表示当前字符串中从下标为 p 的字符开始的长度为 l 的一个子串 你要将这个子串左右翻转后插在这个子串原来位置的正后方 求最后得到的字符串是什么 字符串的
  • mysql 字符串主键效率,字符串作为主键的性能损失?

    What would be the performance penalty of using strings as primary keys instead of bigints etc String comparison is much
  • .360勒索病毒数据恢复

    导言 在当今数字时代 随着我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依赖不断增加 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也日益猖獗 其中 360 勒索病毒是一股咄咄逼人的黑暗力量 它能够迅速加密您的数据文件 并以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形式勒索您的财产 本文91数据恢复将深入介绍这一极
  • 在Linux中使用VSCode进行PyQt开发

    在Linux中使用VSCode进行PyQt开发 需要进行以下步骤 步骤一 安装Anaconda 在Anaconda官网上下载相应版本的Anaconda安装包 然后执行以下命令进行安装 bash Anaconda XXX Linux x86
  • 【SHOI2017】寿司餐厅【最大权闭合子图】

    题目链接 说实话 这道题从前天开始敲 然后不断的加优化 今晨才过了它 但是却对于最大权闭合子图有了很深的了解 题意 有N种寿司 我们可以吃连续的一段寿司 讲 将得到一系列的贡献 譬如说吃了1 2 3三个寿司 将得到 这么多的贡献值 当然 每
  • 机器学习:你需要多少训练数据?

    摘自 PPTV课堂 作者为Google 软件工程师 美国西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博士 擅长大规模分布式系统 编译器和数据库 从谷歌的机器学习代码中得知 目前需要一万亿个训练样本 训练数据的特性和数量是决定一个模型性能好坏的最主要因素 一旦你对一
  • 004.设计原则与思想: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 一 理论一 对于单一职责原则 如何判定某个类的职责是否够 单一 1 如何理解单一职责原则 SRP 二 如何做到 对扩展开放 修改关闭 扩展和修改各指什么 三 里式替换 LSP 跟多态有何区别 哪些代码违背了LSP 四 接口隔离原则